“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”一语出自《中庸》。《大学》《中庸》原本是《礼记》中的两篇,宋代理学家提升两者的地位,将其从《礼记》中抽出单独成书,并与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并称为“四书”。南宋大儒朱熹撰成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标志着《中庸》在整个儒家经典体系中地位的确立。
《中庸》第三十章,以孔子“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”为例来说明中庸之道是如何像天地一样广博的——“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,无不覆帱;辟如四时之错行,如日月之代明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,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,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。”天地之大,足够容纳下万物共同生长,互不相害,各行其道,互不相悖。
朱熹在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中对这一章有一些精辟的见解,他说“所以不害不悖者,小德之川流;所以并育并行者,大德之敦化”,“川流者,如川之流,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;敦化者,敦厚其化,根本盛大而出无穷也”。细小具体的德行就如河流一样,滋润其流经的地方而不停息,崇高的德行则惠泽天下,化育天下。
中国人自古重德,将道德修养视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,也将道德修养视为一个人能够取得的最高成就。古有三不朽的说法: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立德比立功、立言都更伟大,其原因在于立德者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模范,其影响力将超越时间而不朽,不断教化后来者崇德向善,为后来者在面临关键选择时提供指引。
道德的纲目有很多,礼义廉耻、孝悌忠信、温良恭俭让都是我们推崇的道德纲目,那么最大的道德纲目是什么?答案当然是爱国。2018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:“爱国,是人世间最深层、最持久的情感,是一个人立德之源、立功之本。孙中山先生说,做人最大的事情,‘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’。我们常讲,做人要有气节、要有人格。气节也好,人格也好,爱国是第一位的。”
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,这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正是以爱国垂范后世。在人才流动极为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,遭到误解、排挤、攻击的屈原大可离开楚国,去其他国家发挥自己的才干,但他没有,他深爱自己的国家,深爱脚下的这片土地,他为之忧心不已,最终以身殉国。
屈原的诗篇中洋溢着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,如他的名篇《九歌·国殇》,“带长剑兮挟秦弓,首身离兮心不惩。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。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”。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,将士们面对敌人的进攻,始终表现出刚猛强毅的斗志,虽遭失败,但英雄之气魄丝毫不减,充盈在天地之中。国殇是为国捐躯的将士,他们是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的,屈原哀悼与礼赞这些英雄,未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。
在屈原身后,不断有人为其瑰丽的文字,为其高洁的人格,更为其爱国的壮举而感动,从中汲取精神力量。在屈原的隔代知音中,我们会发现许多熟悉的名字,如唐代的杜甫、宋代的陆游、明代的戚继光。
抗倭名将戚继光,率领戚家军转战于浙江、福建、广东沿海的抗倭前线,令倭寇闻风丧胆。万历年间,戚继光调任广东,在纪念屈原的端午节,应邀观看龙舟竞渡,他写下一首诗,其中有这样几句:“江潭独抱孤臣节,身世何须渔父谋。一片丹心风浪里,心怀击楫敢忘忧!”此时的戚继光身处逆境,但他没有怀忧丧志,而是从屈原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。在风浪的拍打之中,爱国的丹心更加闪亮。
一句“一片丹心风浪里,心怀击楫敢忘忧”,很容易让今天的中国人想到文天祥的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也很容易想到陆游的“位卑未敢忘忧国,事定犹须待阖棺”。这些爱国诗词之所以能脱口而出,是因为爱国早已写在了我们中国人的基因中,而且还在继续刻写之中。
1935年1月,方志敏被捕,在狱中写下了《可爱的中国》。这是一位爱国者的自白,是一位为革命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共产党员的自白。方志敏写道:“假如我还能生存,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;假如我不能生存——死了,我流血的地方,或者我瘗骨的地方,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,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……”这些文字是用血写就的,是以生命为代价的,1935年8月,方志敏牺牲,时年36岁。
方志敏的长篇书信令人感动,守卫祖国边疆而牺牲的英雄陈祥榕在日记中写下的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”只有八个字,也同样令人感动。当他的班长发问,一个00后的新兵,口号喊得这么大?他的回答是:“班长,这跟年龄没有关系,我就是这么想的,也会这么做的。”2020年6月,在边防斗争中,陈祥榕英勇战斗,直至壮烈牺牲。四位牺牲的英雄中,他的年龄最小,还不满19周岁。陈祥榕的母亲知道他牺牲后,表示自己没有什么要求,只想知道儿子在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。
“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”,不是将小德与大德对立起来,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,处境也有顺逆,但都可以尽其所能爱国。为国捐躯沙场是爱国,“匍匐在地,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”是爱国,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肃然敬礼也是爱国。
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,在此之前的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,这样的安排意在告诉我们,今天的安定与幸福的生活不是凭空而来,是由无数烈士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。中国人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,从烈士的丰功伟绩中,我们将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,从而激励我们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。(陈彧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