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有一位名叫钱沣的官员,在乾隆一朝中晚期贪腐之风盛行的官场中,钱沣以其刚直不阿、清廉自守的品格,成为一股清流。《清史稿》中赞他“以直声震海内”,加之他的诗、文、书、画、联都很有名,被时人誉为“滇中第一完人”。钱沣(公元1740—1795),字东注,号南园,云南昆明人。清朝著名的清官、书画大家,曾任江南道监察御史、湖南学政。乾隆四十七年(公元1782),钱沣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时,向乾隆皇帝上书,参奏山东巡抚国泰、布政使于易简“...
陶侃,字士衡,晋朝人,和“闻鸡起舞”的名将祖逖齐名。他一生中先后担任过县吏、郡守、太守、刺史、侍中、太尉、郡公等官职,无论在什么官任上,他始终正直为人、清白为官,他也因此成了治学和为官的表率。陶侃的成就里藏着其母湛氏的育儿智慧。陶侃幼年丧父,家道中落,生活无以为继,母亲湛氏靠织布做衣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,供陶侃读书。幼时的陶侃淘气又贪玩,湛氏便用自己的方式引导其成人、成才。在一个雨打窗棂的午后,小陶侃蹲在织机旁看母亲织布,...
枝染重绿,柳浪含烟,站在湖南湘阴柳庄“耕读传家”的雕塑前,恍若穿过百年时光隧道,那个发出“身无半亩,心忧天下”“我之疆索,尺寸不可让人”之声的人此时正气凛然地屹立在我眼前,令人肃然起敬。他就是左宗棠(公元1812—1885),他戎马一生,抬棺出征,收复新疆,彪炳史册。他为教育官员廉洁从政,节选了顾炎武、于成龙等人专论吏治文章十八篇,编成《学治要言》一书,要求为官必须清廉爱民、勤于治事、慎于用人,熟悉国家法令。...
《家范》《训俭示康》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的重要著述,集中体现其治家思想。司马光的治家之道,以“礼”为纲,规范人伦秩序;以“德”为本,厚植传承底蕴;以“俭”养廉,抵御物欲侵蚀;以“公”去偏,凝聚家族人心;以“教”传家,涵养清正家风,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齐家思想。以礼立规司马光将礼视为治家准则,主张通过“礼”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,构建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的伦理体系。他在《家范》中明示“夫治家莫如礼”,强调治家必须以礼为先。...
在保山历史名人堂的英杰厅内,集中展示了20位从唐代至现代为抗击大敌、保国卫民、维护国家统一而出生入死、英勇作战的将士和民间英雄,其中有一位被冠以“爱国廉政命官”的清代官员刘树堂。刘树堂(公元1830—1903),字景韩,云南保山人,曾系李鸿章幕僚,清末封疆大吏。历任河南布政使、河南巡抚、浙江巡抚等职。民生为本 拒利互民因科场不利,弱冠之后的刘树堂游学各地。目睹战乱后,他毅然弃笔从戎,投身曾国藩幕下,不久就因功被保荐为候补官员。...
著名辛亥元老李根源在所撰《重刊宙载序》中,对《宙载》的作者张合作出评价,称其“性耆学,手不释卷,善书画,权贵造请,辄却之。居乡不谈公府事,时欲清查夷田,人心汹汹,乃为书五千言达之当事,事遂寝。卒,祀乡贤。”张合(公元1506—1553),字懋观,号贲所,云南永昌(今保山市隆阳区)府人,嘉靖十一年(公元1532)进士,官至湖广副使。金齿三张 家学渊源张合父子三人皆为明代云南保山著名人物,史称“金齿三张”。其父张志淳被称为“...
“一介不敢自污,斯可谓之廉”。这是明代儒臣薛应旂对自己的要求,亦是其一生的注脚。薛应旂(公元1500—1574),明南直隶武进(今江苏常州)人,嘉靖十四年(公元1535)中进士,从此开启了一段宦海沉浮却始终不改其志的旅程。为官以廉慎为先薛应旂执掌南京吏部考功司时,负责考察南京五品以下官员,尚宝司丞诸杰受严嵩指使,写信给薛应旂,要求罢免曾弹劾严嵩父子的南京吏科给事中王烨,并许诺事成之后提拔他。面对请托,他只淡淡回以一句“...
清朝时期的保山城有“七十二条街、八十二条巷”,这一街巷布局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。在这些街巷中有一条“袁氏街”,附近曾经有一座桥叫“五贵桥”,流传着“五桂连芳”的美谈,讲的是袁家兄弟连续考中秀才、举人的故事。在袁家“满门才俊”的兄弟中,成就最大的是袁文揆。袁文揆(公元1749—1815),字时亮、苏亭,是清代中期云南著名诗人、文献学家。甘居下位 不媚权贵袁文揆生于袁氏街一个读书科举世家,青少年时期走的是科举之路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