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畏强权 整饬吏治光绪五年(公元1879),岑毓英就任贵州巡抚。在任上,岑毓英大刀阔斧进行改革,整顿吏治,在岑毓英任职贵州巡抚和云贵总督期间掀起了惩治腐败浪潮。孙宗锡案。光绪九年,在孙宗锡就任贵州学政时其违法有四。第一,光绪九年三月,孙宗锡在安顺府主持院试时,安顺府普定县知县彭亿清的儿子彭环率家丁协助孙宗锡的生活供应。在此期间知县之子彭环与孙宗锡的家丁闹矛盾,孙宗锡家丁仗势将彭环非法扣押。第二,在考试前,...
“盖雪取其清,崖取其高,诚世间之美名,此其灵台虚白而朗彻,殆将无丝毫尘俗之意。其所企慕,与人人固相径庭矣。”在周敦颐写下“世人甚爱牡丹,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”之后300多年,福建古田一位叫张以宁的乡贤也以文明志,企慕雪与崖。张以宁,字志道,号翠屏山人。他自幼聪颖好学,博闻强识,受业于福建理学名士韩信同。韩信同称其“忧道不忧贫”,并为他起了字“志道”。刚正不阿元泰定四年(公元1327),张以宁中进士,授浙江黄岩州判官。...
魏源(公元1794—1857),名远达,字默深、号良图,湖南隆回人,道光二十五年(公元1845年)进士,历任东台、兴化知县,高邮知州,是晚清启蒙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。魏源生活的嘉庆、道光年间,内忧外患,国力颓微。魏源目睹江河日下,民不聊生,忧心如焚,矢志救国,是近代中国“睁眼看世界”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。雄心壮志魏源先祖“累世好施予”,以“好周济贫困”著称,清廉的家风代代传承。魏源高祖父乐善好施,大雪天出门穿多层衣裤,...
黄庭坚(公元1045—1105),洪州分宁(今江西修水县)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,与杜甫、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之称。与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,合称为“苏门四学士”。生前与苏轼齐名,世称“苏黄”。著有《山谷词》,且黄庭坚书法独树一格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宋元祐元年(公元1086)哲宗即位,诏黄庭坚为校书郎、《神宗实录》检讨官。安居若素宋元祐二年(公元1087),迁著作佐郎,...
《资治通鉴·唐纪·唐纪八》中有一段唐太宗李世民与宰相魏征的对话。上问魏征曰:“人主何为而明,何为而暗?”对曰: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”兼,并也,兼听,广泛听取意见建议;偏,颇也,偏信,只相信某一方的言论。前者吃得下苦口良药、听得进逆耳忠言,终能正确认识事物、明辨是非;后者听不进忠言、容不下异己,偏听偏信,终将言路堵塞、愚昧不明。二者的结局截然不同。由此启示居上者,在做决策或判断之前,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,...
王世则,桂林永福(今广西永福)人,字号、生卒年不详。曾任右正言、永州(今湖南永州)知州、广西蒙州(今蒙山)知州等职。出身贫寒 聪颖好学王世则幼时上山砍柴,从山上滚下,一条腿残疾,此后靠放牛糊口,但并没有影响他学习。他自小羡慕能读书的孩子,常在放牛时溜进学馆旁听。一次,教书先生考学童对对子,出了上联“独角兽”。学堂里半晌鸦雀无声,学堂外却传来稚嫩的对声:“比目鱼”。先生惊诧,不禁拍案叫好,因为“独”不是数词,...
彭鹏(公元1637—1704),字斯奋,清代兴化府莆田县人。官至工科给事中、广西巡抚、广东巡抚,以操守廉直、治行卓越闻名,建树颇多,被誉为清初四大廉吏之一。秉公执法 为民作主康熙二十三年(公元1684),彭鹏任三河县(今属河北)知县。三河地处京畿要冲,是满、汉群众杂居之地,皇亲贵胄常仗势欺压百姓,迎送繁忙,百姓负担沉重,加之前几任知县治理不力,因此命案、盗案不断,被人视为难治之地。彭鹏到任时积案已有30多件,都是棘手案件。...
“治河有策,采风有诗。政通人和,来者之师。”这是古人对陈鹏年的赞语。陈鹏年何以受到如此高的赞誉?这要从他的为官实绩说起。陈鹏年(公元1663—1723),康熙三十年(公元1691)进士,历任西安知县、海州知州、江宁知府、苏州知府、河道总督等职。“三字”激励康熙三十五年(公元1696),陈鹏年被授西安知县。这里的西安并不是十三朝古都西安,而是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,衢江区的前身是衢县,而衢县的前身是西安县。陈鹏年到任后,便起誓为政要顺应天理人心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