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古之遗直”是孔子对晋国叔向的评价,见于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。孔子列举了叔向的3件事,称他“三言而除三恶,加三利”。立身廉直叔向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政治家,复姓羊舌,名肸,字叔向,食邑在杨(今山西洪洞),故又称杨肸。叔向博学多才,善于辞令,常参与重要的政治与外交活动。他品行正直,尽忠辅国,倡导清廉为官,以民为本,崇尚礼治和德治,不仅在晋国有很高的威望,而且声名远播各国,与郑国的子产、齐国的晏婴齐名,是当时著名的智者。...
在古代,书香门第中祖孙皆为官十分寻常,但两人先后在同一地为官且都留下清名的却不常见。400多年前,姚如松、姚诚立祖孙从老家山西先后来到陕西洋县为官,接力书写了一段勤政爱民的官场佳话。姚如松是明嘉靖年间的一名岁贡生。明代从地方学校推荐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贡生,贡生种类颇多,有常规的岁贡,也有逢国家发生喜事而特别在岁贡之外加开的恩贡等。嘉靖十八年(公元1539),姚如松到洋县担任县丞一职。县丞仅次于县令或知县,...
在保山历史名人堂乡贤厅内,刻着这样一句碑文:“边臣不识金铜像,使者新降铁甲郎。”这是元代朝廷监察御史吏所作的诗句,称赞罗文节防贪拒腐的护身衣坚如钢铁。罗文节(约公元1284—?),江西吉安人。曾任元代大理金齿宣慰司(治所设保山城)司吏、云南行省掾吏,后官至泸州同知(知府的副职,正五品)。家学渊源 廉洁正直罗氏是江西望族,自唐肃宗年间迁居庐陵,家族人才辈出,几乎每年都有子弟通过科举入仕,官袍玉带相继传承,在乡里享有盛誉。...
张养浩(公元1270—1329),字希孟,自号“齐东野人”,晚号“云庄老人”,籍贯山东济南。张养浩自幼以拾金不昧、勤奋读书而闻名乡里,先后被荐举为学正、礼部令史、御史台掾属,授堂邑县尹。元武宗至大年间,拜监察御史,因直言劝谏忤逆丞相被罢。元仁宗时,任中书省右司都事,累迁礼部尚书。英宗即位,改中书参议,未几辞归养亲,所居“云庄”。元文宗天历二年(公元1329)四月,关中大旱,张养浩复仕,为陕西行台中丞,七月因操劳过度逝世,...
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中写道:“物华天宝,龙光射牛斗之墟;人杰地灵,徐孺下陈蕃之榻。”徐孺子是东汉末年学者,以高洁不慕名利著称于世。博学大儒清晨,在江西南昌老城区中的孺子亭公园,湖面薄雾弥漫,垂柳轻柔地拂过水岸。湖边,重檐六角攒尖顶的孺子亭静静伫立,这就是豫章十景之一的“徐亭烟柳”。亭子立柱上刻着一副楹联“华夏贤人扬四海,赣鄱高士誉千年”,体现出后人对这位先贤的敬重之情。这座南昌城的文化地标,是为纪念东汉高士徐孺子而建的。...
不畏强权 整饬吏治光绪五年(公元1879),岑毓英就任贵州巡抚。在任上,岑毓英大刀阔斧进行改革,整顿吏治,在岑毓英任职贵州巡抚和云贵总督期间掀起了惩治腐败浪潮。孙宗锡案。光绪九年,在孙宗锡就任贵州学政时其违法有四。第一,光绪九年三月,孙宗锡在安顺府主持院试时,安顺府普定县知县彭亿清的儿子彭环率家丁协助孙宗锡的生活供应。在此期间知县之子彭环与孙宗锡的家丁闹矛盾,孙宗锡家丁仗势将彭环非法扣押。第二,在考试前,...
“盖雪取其清,崖取其高,诚世间之美名,此其灵台虚白而朗彻,殆将无丝毫尘俗之意。其所企慕,与人人固相径庭矣。”在周敦颐写下“世人甚爱牡丹,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”之后300多年,福建古田一位叫张以宁的乡贤也以文明志,企慕雪与崖。张以宁,字志道,号翠屏山人。他自幼聪颖好学,博闻强识,受业于福建理学名士韩信同。韩信同称其“忧道不忧贫”,并为他起了字“志道”。刚正不阿元泰定四年(公元1327),张以宁中进士,授浙江黄岩州判官。...
魏源(公元1794—1857),名远达,字默深、号良图,湖南隆回人,道光二十五年(公元1845年)进士,历任东台、兴化知县,高邮知州,是晚清启蒙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。魏源生活的嘉庆、道光年间,内忧外患,国力颓微。魏源目睹江河日下,民不聊生,忧心如焚,矢志救国,是近代中国“睁眼看世界”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。雄心壮志魏源先祖“累世好施予”,以“好周济贫困”著称,清廉的家风代代传承。魏源高祖父乐善好施,大雪天出门穿多层衣裤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