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名辛亥元老李根源在所撰《重刊宙载序》中,对《宙载》的作者张合作出评价,称其“性耆学,手不释卷,善书画,权贵造请,辄却之。居乡不谈公府事,时欲清查夷田,人心汹汹,乃为书五千言达之当事,事遂寝。卒,祀乡贤。”张合(公元1506—1553),字懋观,号贲所,云南永昌(今保山市隆阳区)府人,嘉靖十一年(公元1532)进士,官至湖广副使。金齿三张 家学渊源张合父子三人皆为明代云南保山著名人物,史称“金齿三张”。其父张志淳被称为“...
“一介不敢自污,斯可谓之廉”。这是明代儒臣薛应旂对自己的要求,亦是其一生的注脚。薛应旂(公元1500—1574),明南直隶武进(今江苏常州)人,嘉靖十四年(公元1535)中进士,从此开启了一段宦海沉浮却始终不改其志的旅程。为官以廉慎为先薛应旂执掌南京吏部考功司时,负责考察南京五品以下官员,尚宝司丞诸杰受严嵩指使,写信给薛应旂,要求罢免曾弹劾严嵩父子的南京吏科给事中王烨,并许诺事成之后提拔他。面对请托,他只淡淡回以一句“...
清朝时期的保山城有“七十二条街、八十二条巷”,这一街巷布局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。在这些街巷中有一条“袁氏街”,附近曾经有一座桥叫“五贵桥”,流传着“五桂连芳”的美谈,讲的是袁家兄弟连续考中秀才、举人的故事。在袁家“满门才俊”的兄弟中,成就最大的是袁文揆。袁文揆(公元1749—1815),字时亮、苏亭,是清代中期云南著名诗人、文献学家。甘居下位 不媚权贵袁文揆生于袁氏街一个读书科举世家,青少年时期走的是科举之路,...
刚正不阿万历十七年(公元1589),28岁的袁可立考中进士后即被授职苏州府推官。就财政税收而言,苏州是当时天下第一大府,推官虽说只是正七品,却担负“理刑名,赞计典”的重责,除主管刑狱、审理案件之外,还参与对辖区官吏每3年一次的政绩考核。苏州“府吏胥徒之属善阴阳,上官百相欺骗”(董其昌语),要对付这些老奸巨猾的属吏,对初涉官场的袁可立来说并不容易。所谓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袁可立没被眼前的困难吓倒。那些奸猾的胥吏以为袁可立年少可欺,...
保山历史名人堂坐落于太保山西麓,这里陈列有300多位保山本地历代名人,他们或德高望重,或忠勇仁义,或匡时济世,都曾给当时社会以重要影响。入列名人堂“大成厅”的人物,都是德望或勋业或著述对当时及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名人,郑纯就是其中之一。郑纯,字长伯,广汉郡郪县(今四川三台县郪江镇)人,出身于殷实之家,幼年勤学,以“乡举里选”入仕,为人谦和公正。推行廉政 革新吏治东汉永平十年(公元67),朝廷将洱海周围3个县和澜沧江两岸原属哀牢国的比苏、...
端阳花街是保山的一大盛会,相传这一延续了数百年的盛会起始于被世人称为“南纪之英哲”的张志淳。才能卓越 爱花近民张志淳(公元1457—1538),字进之,号南园,云南永昌(今隆阳)人,世称张侍郎,明代中期名臣、名士。明成化二十年(公元1484)进士,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(三品)。告老回家后潜心著述,是明代云南最为著名的学者,主要代表作有《南园漫录》及云南最早的地方风物志《永昌二芳记》和诗文论著80余卷。张志淳在世时被人称为“...
被誉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曾国藩,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。他在军事、政治、思想等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角色。农家出身的曾国藩以一介文人的身份在朝堂上叱咤风云,在晚清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下,他还能全身而退,建功立业,被封为一等毅勇侯,以一己之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探索曾国藩的一生,最重要的有两个字,那就是“勤”与“廉”。曾国藩天资笨拙,但他勤学苦读,脚踏实地做事。他认为成大事者需“五勤”...
“古之遗直”是孔子对晋国叔向的评价,见于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。孔子列举了叔向的3件事,称他“三言而除三恶,加三利”。立身廉直叔向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政治家,复姓羊舌,名肸,字叔向,食邑在杨(今山西洪洞),故又称杨肸。叔向博学多才,善于辞令,常参与重要的政治与外交活动。他品行正直,尽忠辅国,倡导清廉为官,以民为本,崇尚礼治和德治,不仅在晋国有很高的威望,而且声名远播各国,与郑国的子产、齐国的晏婴齐名,是当时著名的智者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