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委

廉吏故事 | 公忠直亮文彦博

发布日期:2024年04月18日 16:28  作者:  来源:  点击:

文彦博(公元1006—1097年),字宽夫,汾州介休人,自幼年时起便聪颖过人,21岁进士及第,一生历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出将入相五十余载。史称:“公忠直亮,临事果断,皆有大臣之风,至和以来,共定大计,功成退居,朝野倚重。”

勤以致学 严于律己

童年时代的文彦博机敏好学,严于律己。他经常准备个小罐子,做了好事就放进一颗红豆,做了坏事就放进一颗黑豆,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,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,磨砺身心,修身养性。少年时代,文彦博和张昇、高若讷跟随名师史照学习经术。彼时,他深谙“学问勤中得,萤窗万卷书”之义,焚膏油以继日晷,发奋苦读,身边无论老少都称赞他“不同寻常,为贤能之才”。

这种从小自难易彼的“童子功”烙印在了他一生的岁月中,即使他后来出将入相,也依然能够坚守本分,始终严于律己,对任何人都谦恭有序。

拔剑请缨 平定叛军

庆历七年(公元1047年)十一月冬至节,贝州王则起义,少顷,便攻破了贝州城。霎时间,城下尸横遍野,草掩白骸,城中人人自危。生死攸关之际,文彦博拔剑请缨,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

庆历八年(公元1048年)二月,文彦博率军围攻贝州,此前明镐率军攻城日久,军心浮躁,文彦博临危不乱,定下“暗度陈仓”之计,一边指挥将士们猛攻贝州北城,一边派出精锐部队在南城开挖地道。闰正月,宋军一举攻入贝州城,王则被捕,起义平息。文彦博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,舍自身安危救万民于水火。

直言上谏 叫停“面子工程”

元丰一年(公元1078年)黄河水患泛滥,当时负责黄河治理工程的宰相王安石提出用“浚川耙”来疏浚河道。文彦博心系黄河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,走访了很多水患多发地区,实地调研后,发现用“浚川耙”效果甚微,而朝中百官怕扫了现任宰相的“面子”惹祸上身,谁也不敢说出实情,从而让这项“面子工程”大行其道,劳民伤财。

文彦博冒死进谏,上奏给宋神宗道:“黄河的水患用浚川耙根本无济于事,即使愚蠢至极的人都知道没有效果,我不愿跟着他们胡说欺骗您。”宋神宗随即派人前去调查,结果正如文彦博所说,随即就叫停了用浚川耙治理黄河的“面子工程”。文彦博不畏权贵,直言进谏,不仅帮助朝廷及时止损,而且免除了数以万计的老百姓的劳役之苦。

秉忠竭诚 恪守清廉

至和三年(公元1056年)正月,宋仁宗突发疾病,因仁宗无子,文彦博和富弼一起建议早立储君。英宗继位后对文彦博说:“朕之立,卿之功也。”文彦博连连推辞,无论英宗后来如何感激,他都始终安守本分,从未居功自傲。

神宗熙宁二年(公元1069年),文彦博担任当时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一职,因文彦博在朝堂上功劳大、资历深,围绕在他身边的阿谀奉承、溜须拍马之辈甚多,文彦博府邸前也经常门庭若市,前来送财献宝以求一官半职之人不在少数,但文彦博却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,恪守清廉,坚持任人唯贤,将一切逢迎贿赂之人都拒之门外。

绍圣四年(公元1097年),文彦博安然离世,享年92岁。后至徽宗年间追复太师之职,谥号忠烈。苏辙称文彦博:“惟判府司徒侍中,辅相三世,始终一心。器业崇深,不言而四方自服;道德高妙,无为而庶务已成。”(李德龙

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