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委

廉吏故事 | 一代清宦唐时英

发布日期:2024年09月18日 10:08  作者:  来源:云南省纪委监委网站  点击:

唐时英(1499—1576年),字子才,号一相居士,曲靖人。明代嘉靖八年(1529年)考中进士,被授山西平阳知县。进士侯一元修撰隆庆《平阳县志》曾经有过评价:“吾郡平阳明兴以来,令去而思者仅四人,王唐张彭。”其中的“唐”就是指唐时英,这是对一个地方县令的最高赞誉,而唐时英是4人中政绩最佳的平阳县令。

革除弊政 兴修水利

嘉靖十年(1531年),平阳时受倭寇侵扰,民不聊生。唐时英到任平阳后,见平阳县山清水秀,土地肥沃,但市井却十分萧条,街巷污陋,他深入民间暗访后,悉知平阳赋税不均,大为百姓所诟病。地方豪绅大户与官府勾结,依仗权势欺诈百姓,并乘灾荒之时大放高利贷剥削百姓。污吏隐瞒田亩,多报瘦地、谎报灾情,偷漏赋税、中饱私囊,致使国家岁入减少,百姓生活贫苦。

为抑制豪强,惩处污吏,唐时英首先对地方豪绅大户和县衙内的官吏“晓之以义,说之以理,束之以法”。接着布告全县,将高利减半。次年,他又提出“查瘦改肥,清丈田亩”的措施。这时有人劝他说:“强龙难斗地头蛇。唐大人,你半减高利贷就得罪了地方的强龙,如果再搞查瘦改肥,恐怕你在平阳县会招来灾祸。”唐时英愤慨地说:“你们为什么只为我想,而不为平阳的百姓想?今天我既是平阳百姓的父母官,就要为平阳百姓办事,为平阳百姓造福。吾决意以履亩量田为己任,尔等不必多虑。”

唐时英于是在门外竖起谢绝说情的牌子,亲临田间地头严格判别土地。“遇有请托关说,不顾而行,挟势威吓,正色拒之,胥吏稍有偏移,立即革斥。”唐时英用了半年时间终于把全县的田亩面积、隐肥报瘦的情况一一查清,并造册入府。平阳民众无不称赞:“唐公,美政也!”

随后,唐时英又捐资修水利,劝农耕。平阳县内水塘沟渠时久淤浅,均予以开凿疏通。翌年大旱,平阳无灾,而邻县的收成却很差,百姓颂之为“唐神君”。

清正廉洁 政绩卓著

嘉靖十四年(1535年),唐时英受命任户部主事,委理通州粮仓,主管户部财经收支。通州素来为内官所把持,视为私囊,盘根错节。鉴于几个前任都因乘职之便,营私舞弊而致身败名裂。唐时英到任后就开诚布公地对大家说:“通仓之事,前车有鉴。今日之事,同舟共济时也,苟二三其德,孤鼠将乘吾之隙!”遂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上下监督的有效办法。

内官们互相打探唐时英的底细,欲攫其一短以中伤。唐时英廉正自持,详理规章制度,严细考核。一年以后,通仓之事管得井然有序,账务清楚。

遵守法度 不徇私情

嘉靖十六年(1537年)唐时英晋封文林郎,督理朝廷库银收支。这个职事的前任因出入有差而入狱。不少人为他担心说:“此职危多。易犯人诽,公何不避之以求全也!”他说:“任何事情都是要人去办的,避而不就是‘私我也’,我只要‘擘画如法,虽毫厘无不详且尽焉,何危之有也!”唐时英在职3年,因“毫厘无不详且尽”受到了朝野上下的称誉。他官邸庭柱上有一副对联:“为一分民,受一分之赐;早一刻舟,行一刻之程。”

嘉靖三十三年(1554年),陕西河套平原一带的鞑靼贵族举兵侵犯北部边境。嘉靖帝遂将当时任陕西布政使的唐时英晋升为右副都御史,巡抚陕西(从二品),前去抵御。唐时英查知鞑靼之所以侵犯边境,主要是因为当时陕西四镇的官员各存私心,互不协力所致。他认为只要四镇合力,鞑靼指日可以驱逐出去。于是他“飞檄驰书四镇”,当四镇官员到达后,他明确地指出四镇官员各存私心之害,并说:“鞑靼不足患,患不协力。”首先解决了四镇的团结问题,接着他制定抵御措施,尽出库余补缺军饷,率青壮勇,输运粮秣,不绝于途。镇兵未动,胡虏先遁去。人谓时英先声夺敌气,一方遂得安宁。

历任要职 清贫自若

唐时英始终遵守法度,虽毫厘无不详且尽,大司农深嘉契之。晋郎中,严谨之风,传于六部,特擢知直隶真定府知府。真定地处要冲,近京师,多豪族,居是官者,因应不易,常为蜚语流言所中伤。唐时英坦怀处之,不徇私情,示以大公。遇事立即裁决,非正俸一无所取。上行下效,闾里晏然。在任三年,督抚交章十次上荐。离去三十余载,百姓称颂,一如挂怀。

唐时英后累官贵州按察副使,贵州、河南参政,浙江按察使,山东右布政使,陕西左布政使。凡所至,破奸发伏,遇事随决,无不得其宜;而为人应世,庄介乐易,惟善是从,以故君子爱之,小人畏之,无敢以私务请托。

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,唐时英告老还乡。万历四年(1576年),唐时英病故于曲靖,享年80岁。(何学彦  张路平)

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