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委

廉吏故事 | 南纪英哲张志淳

发布日期:2025年09月03日 15:41  作者:  来源:云南省纪委监委网站  点击:

端阳花街是保山的一大盛会,相传这一延续了数百年的盛会起始于被世人称为“南纪之英哲”的张志淳。

才能卓越 爱花近民

张志淳(公元1457—1538),字进之,号南园,云南永昌(今隆阳)人,世称张侍郎,明代中期名臣、名士。明成化二十年(公元1484)进士,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(三品)。告老回家后潜心著述,是明代云南最为著名的学者,主要代表作有《南园漫录》及云南最早的地方风物志《永昌二芳记》和诗文论著80余卷。张志淳在世时被人称为“南纪之英哲”,意思是南国之纪才能卓越的贤人,是明代云南学人唯一入选《四库全书》者。

张志淳告老还乡后住在永昌城内的上巷街。他在宅邸内建起花园,种植各种花木盆景。每年农历4月底5月初,正是永昌一带百花齐放、争奇斗艳之时。每到端午这天,张志淳就将花园内的花木盆景抬到宅外的上巷街沿街摆放,让父老乡亲一同欣赏,以增加节日气氛。其他乡绅纷纷效仿,把自家栽培的花木盆景抬出来沿街摆放。久而久之,每逢端午,永昌城内的上巷街和下巷街就成了摆满花卉的街,后来又逐渐发展成为集商贸、文化、旅游于一体的盛会。

为官正直 刚正不阿

张志淳为官时以正直著称。弘治年间,张志淳任吏部文选主事,历升选郎。他坚持公平、公正的原则,在任职期间,“用贤拔滞,门无馈谒”,任用贤能之人,选拔有才华但未被重用的人。

正德年间,张志淳任太常少卿,掌管四译馆,他针对当时贵族子弟入馆挂虚名吃空饷的现象,制定规章严加整顿,使这些贵族子弟“各肄其业”,于是“敝习一变”,受到时论的称赞。

他反对兵部尚书刘大夏任用不学之小人张綵,为此得罪张綵。“及綵再附刘瑾,起为文选郎中,无何升佥都御史,即转吏侍,予遂有南都之行。”正德三年,张綵任吏部侍郎。次年,张綵又升为吏部尚书。这一年,张志淳名义上晋升南京工部右侍郎,实际上被排挤出北京官场。正德五年,晋南京户部右侍郎。

家风淳厚 火尽薪传

张志淳家风淳朴严谨,父亲张昺是明代保山建学初期的名师,还是当地万民称颂的慈善家,支持兴办学校,对生活贫困者给予接济,对无依靠的孤儿帮助安排住所,教学技艺,且行善之后不愿让人知道,拒绝报答,对家族中有不良行为的人严加教育管束。

张志淳“好书”,博学、考古征今是张志淳最大学术特色。受其影响,张志淳的长子张含少年时代就大显诗才,被称“永昌神童”。他的诗作被杨慎称为“上猎汉魏,下汲李杜”,诗誉遍布省内外,有“一代诗豪”“海内诗翁”“云南首席诗翁”之称。幼子张合26岁中进士,并在朝廷身居要职,为官期间忠勤职守,清正廉明,洁身自好。他考核任用官员都以品性好坏和是否有真才实学为准绳。

张志淳官至三品侍郎,回乡后潜心著述。81岁病逝后,嘉靖帝命工部“营葬”,礼部“谕祭”,使他在西南边地享受了国葬待遇。

通讯员 刘义马 高海玲

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