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誉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曾国藩,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。他在军事、政治、思想等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角色。农家出身的曾国藩以一介文人的身份在朝堂上叱咤风云,在晚清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下,他还能全身而退,建功立业,被封为一等毅勇侯,以一己之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探索曾国藩的一生,最重要的有两个字,那就是“勤”与“廉”。
曾国藩天资笨拙,但他勤学苦读,脚踏实地做事。他认为成大事者需“五勤”,分别是:身勤、眼勤、手勤、口勤、心勤。涵盖了身体力行、观察细致、动手实践、善于沟通和用心思考等方面。他常说:“百种弊病,皆从懒生。”一个人不聪明可能成长会慢些。如果一个人懒惰,那就真是无药可救了,一辈子不可能有大出息。他一生坚持早起和读书,言传身教影响身边的人,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:“家俭则兴,人勤则健;能勤能俭,永不贫贱。”
勤能补拙,这个世界上不乏聪慧之人,也不乏才华横溢的人,但很多人敏于思而讷于行,不能做到知行合一,最终还是一事无成。所以,曾国藩的“勤”很值得后人学习。
除了“勤”,曾国藩还有一个重要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,那就是“廉”。
晚清时期,官场犹如一潭浑浊不堪的死水,腐败之风盛行,卖官鬻爵、贪污受贿等丑恶现象屡见不鲜。官员为了谋取私利,不惜动用各种手段,将手中的权力变现,全然不顾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死活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曾国藩洁身自好,出淤泥而不染。为官之初他就写下誓言:“予自三十岁以来,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,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,故私心立誓,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,神明鉴临,予不食言。”
在京为官时,曾国藩始终奉行勤俭持家之道,恪守清廉准则,丝毫不敢沾染骄奢习气。在给父亲的家信中曾写到:“男目下光景渐窘,冬下又往外官例寄碳资,今年尚可勉强支持,至明年则更难筹划,借钱之难,京城与家乡相仿。”可见他虽贵为朝廷大员,借债过年乃常有之事。
曾国藩官越做越大,位高权重,但行的仍是勤俭家风,以身作则,出门从不大张旗鼓,不注重排场,而且从不收受贿赂。对于身边那些动机不纯、用心不良之人,曾国藩都避而远之,那些企图借生日之名送礼之人,他始终做到“对此间谋送礼者,余已力辞之”,同时也严格要求亲人切勿收受他人礼物。
曾国藩后来官居两江总督,生活仍简单至极,每顿饭只有一个菜,“决不多设,虽身为将相,而自奉之啬,无殊寒素”。身为封疆大吏,他嫁女时每人只有一百两的嫁妆,而且不讲究婚礼排场。
除了洁身自好,曾国藩最可贵的一点是注重言传自教,把清廉勤俭的品德传给家人和后世子孙。他的治家理念“八本家训”和“三致祥”,强调读古书、孝顺、清廉等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曾国藩爱写日记和家书,每天坚持记录自己的言行,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不断反省自己,修自慎独。不管多忙,每个月他都会写一两封家书寄到家里,信写得琐碎详尽,言辞恳切,情意深长。曾国藩用1000多封书信让曾家10代出了200个人才,无一败家子。《曾国藩家书》被誉为中国人“修齐治平第一书”。
通常父母都会为儿女留下金银田地,曾国藩对此不以为然。他对子弟们说,子孙贤,没有先人的遗产也有饭吃;子孙不肖,再多的家业也会败掉,而过多的钱财又恰好助长了纨绔习气。经过认真思考,曾国藩临终前把要对儿子所说的千言万语归纳为四条家训,并把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,让儿子们悬挂于中堂,每天诵读一遍,恪遵不易,并一代一代传下去。
曾国藩身处清王朝由盛而衰、内忧外患的年代,官场腐败、吏治糜烂,但他并未随波逐流,不仅廉洁自律,以俭养德,还力挽狂澜,才有了“同治中兴”。他的“勤”与“廉”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。
通讯员 孙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