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新,明代广州府南海县人,原名周志新,因明成祖朱棣常直呼其为“新”,因此他便以“新”为名,改“志新”为字。周新历任福建巡按御史、北京巡按御史、浙江按察使等职,从事刑事、监察、治安等工作。他善于断狱,因其铁面无私、耿直敢言、揭露时弊而被人称为“冷面寒铁”。周新去世后,其事迹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,在他曾任按察使的浙江,百姓更是将他拥立为城隍神,世代供奉祭奠。
正直敢言 尽心辅佐
据明人黄佐所著《广州人物传》记载,周新年少时好学能文、气度非凡,遇事不平则鸣,凌厉如老成之辈。亲友偶有过失,周新都毫不客气地严肃指出。在他看来,真正的良师益友是能指出他人过失的人,而非只懂得阿谀胡诌之辈。
明洪武年间,周新以乡贡进士被授为大理寺评事,由此踏上仕途。明成祖朱棣即位后,周新改任监察御史,上可弹劾官员,下可为民申冤。在考察吏治、侦办案件过程中,周新精明能干,刚直敢言,弹劾官吏不避其身份背景,“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”。自此,朝中权贵重臣对周新十分忌惮,“冷面寒铁”的绰号就这样流传开来。
周新还多次直言不讳地指出朝廷政策的疏漏。在明洪武、永乐两朝,由于天下初定,武官时常居功自傲,凌驾于地方文官之上,对其恣意欺凌。永乐元年(公元1403年),时任福建巡按御史的周新上疏指出,长此以往不利国家稳定,都、司、卫、所各级武官不能欺辱府、州、县各级文官,同等官阶的各级文武官员相见时须用平等礼节。此外,周新还提出,原来在地方宣读诏书的程序,可能造成敛财、宴请扰民的后果,建议统一改为在官府内举行。
次年,周新转任北京巡按御史。当时朝廷规定,凡是在北京犯下罪行应流放者,可蒙皇恩免罪,发配至城外耕种闲田。但在执行过程中,由于相关文书必须先送到国都南京审批,文件往来需数月之久,涉事罪犯大多已因为饥馑、困病等原因死在狱中。周新再次上疏,主张自北京流徙的罪犯直接由本地官员处理,无须经过烦琐的异地审批流程,消除长期关押囚犯导致的潜在隐患,此举使许多囚犯得以存活。
久而久之,周新受到皇帝的欣赏,凡是周新的奏议,朱棣“无不允”(《明史·周新传》)。
平冤昭雪 爱民为本
周新以“善于断狱”著称,他经手查办的案件,无不“谳狱平允,莫有称屈”。而在民间,周新更是以见微知著、善断疑案的判官形象为百姓所津津乐道。对此,冯梦龙《智囊全集》、黄瑜《双槐岁钞》、张岱《西湖梦寻》等文学作品记录颇多。
永乐三年(公元1405年),周新被提拔为浙江按察使,主管全省刑狱和监察。当时,浙江的冤案堆积如山,许多被拘禁已久的受冤百姓听说周新即将到任,纷纷喜不自胜。随着周新上任,许多悬案得以水落石出,无辜者也平冤昭雪。
《明史·周新传》记录了这样一桩案子:周新上任刚进入浙江地界时,就发现成群的蝇蚋盘旋,他认定其中必有蹊跷。他追溯飞虫来源,果然在密林中发现一具尸体,并在其身上搜到一枚木印。周新仔细查验,发现是用于戳盖在布匹上作标识的印章,推测死者是一名布商,被强盗劫财害命。到任后,周新立即派人秘密购入各色布料,比对布上的印迹,又细细审查印迹相似的布商,找到了夺其财产、假扮布商的凶手。
《广州人物传》总结道,周新施政“以爱民为本,泽及无告”,他凭借一颗爱民之心秉公执法,在周新的努力下,当地监狱几近空置,百姓夜不闭户。
同时代的皇家档案《永乐实录》还记载了周新为民请命、维护一方安定的奏疏。永乐十年(公元1412年),浙西多县连年遭受水灾,主政官员赵居任隐瞒不报,周新上奏弹劾,恳求朝廷派遣专员查验当地粮产歉收、饥民死亡情况,争取免除当地粮米税收。出于对周新的信任,朱棣下令调查,使浙西百姓及时获得赈济,瞒报的官员也受到了惩罚。
举廉惩贪 至死不屈
周新为官清廉,生活简朴,以“廉使”之美誉名闻天下(《明史·周新传》)。据《冷面寒铁公传》所载,有人曾给周新送去一只烤鹅,家人推辞不得,只能收下。周新得知此事后坚决不收,还将烤鹅悬挂示众。凡有人再给他送礼,周新都指着这只烤鹅作例,表明他不收礼,也不会放任此种歪风。
周新之妻早年靠缝纫手艺补贴家用,哪怕是周新官路通达后依然如此。一次,她赴丈夫同僚内宴时,身着荆钗布裙,让宴席上其他打扮奢华的“官夫人”自觉惭愧,都换成了朴素的服饰。
在惩治贪官方面,周新曾“便衣查案”,为了调查某县令涉嫌贪污腐败案,他甚至故意伪装成犯人入狱,以便向囚犯询问细节。收集到县令犯法的证据后,周新毫不留情地弹劾罢免了此人。从此,地方官吏听闻周新名号,皆不敢任性妄为。
刚直的周新最终却遭人陷害,蒙受冤屈而死。当时,一名千户在浙江境内欺压百姓、肆意索贿,周新下令将此人依法处置。该千户用计逃窜,并向锦衣卫指挥纪纲求救。纪纲为人毒辣,恶贯满盈,经常仗着皇帝的器重肆意欺压百姓乃至朝廷命官,他在朱棣面前诬告周新,将周新押送至御前受审。
进京途中,纪纲唆使心腹对周新极尽酷刑,将其折磨得体无完肤。临刑前,周新仍大声疾呼:“生为直臣,死当作直鬼!”
最终,朱棣查明真相,周新乃是蒙冤遇害,他对此懊悔不迭。
据《南方日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