佘勉学(公元1490—1558年),字行甫,号东台,马平县(现柳州)人,明代“柳州八贤”之一。佘勉学自幼就受到父亲佘崇凤的培养,明正德八年(公元1513年)广西乡试,佘勉学以试《诗》中举人,嘉靖二年(公元1523年)以三甲第232名进士及第。初仕钱塘嘉靖三年(公元1524年),佘勉学初登宦途,任钱塘知县。这是他被录取为进士之后初次出门,他本觉得南宋旧都钱塘应是景色优美,物产丰富,可当他初入钱塘境内时,却被惊呆了。四处是断壁残垣,路有饿殍,...
黄德濂(公元1786—1849年)字邵怀,号惺溪,安化县龙塘乡人。黄德濂和陶澍、贺长龄、魏源、罗绕典等人都是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人物。当时的社会危机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忱,努力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,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理论武器,掀起了爱国经世思潮,形成了“湘系经世派”,黄德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员。黄德濂从小受黄氏家风家训的影响,生而敦挚,学而聪敏,苦而自励,见而独解。他所处的时代是晚清王朝逐步走向衰败的时代,国家积弱,...
郭朴(公元1511—1593),字质夫,号东野先生,明代安阳东柴村人。嘉靖十四年进士,先后事嘉庆、隆庆两朝皇帝,为两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学士,入内阁,故又称“郭阁老”,至太子太傅。郭朴出生在一个世代清廉的家庭中,家风淳朴,有清廉世家之誉。其高祖郭恭曾做过藁城知县,“为官多惠政”;祖父郭沧赋性宽宏,而心尤慈惠。“在官以勤职爱人为恒,官在奉公集事而已。”父郭清虽未做官,但“襟度夷旷,笃于义而轻于财,人有急则倾所有资之。...
“天下事不患乎难为,而患乎不为。”这句有着深刻意义的话出自两任腾越厅同知的陈宗海之口。陈宗海,字春源,生于1830年,卒于1903年,各类史志上皆称其为浙江会稽(今浙江绍兴)人。陈宗海自幼聪明勤勉、学行兼优,因学识卓绝被选拔进国子监读书,并以监生员功名走上仕途(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叫监生员,简称监生)。临危受命 一心为民咸丰六年,陈宗海被选授为四川渠川尉,咸丰十年授陕西淳化县知县一职,后调任云南帽峨县任知县,...
徐旭龄(公元1630—1687年),字元文,号敬庵,浙江钱塘人,祖籍安徽休宁,清代大臣,先后任监察御史、山东巡抚,工部侍郎等职,在职期间勤于政事,直言敢谏,体恤民艰,廉洁奉公,为百姓赞许。举善惩恶清顺治十二年(公元1655年),徐旭龄考中进士,先后担任刑部主事、礼部郎中等职务。康熙六年(公元1667年),徐旭龄被任命为云南道监察御史,后改任湖广道监察御史,担负分道行使纠察之重任。尽管品级不高,被监察的官员中任何一位都可能比他的官位要高,...
王贻德(公元1536—1615年),字师禹、号伸斋,明代广西全州县恩乡茅埠(今枧塘镇芳塘村公所茅埠村)人,王姓家族是当时全州县的四大望族之一。嘉靖乙丑(公元1565年)进士。任分宜(江西)知县,历任河南按察司副使,分巡河北,升云南按察使,晋云南布政使。王贻德以清节闻名,子孙登贤书(考中乡试)者凡六世不衰。居官清廉 刚正不阿嘉靖四十五年(公元1566年),王贻德带着父母妻子去分宜上任。赴任之初,他的父亲就对他说,为官要牢记三字:...
司马光(公元1019年—1086年),字君实,号迂叟,世称涑水先生,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(今山西运城市夏县)人。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(公元1038年)进士及第,累迁龙图阁直学士。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。元祐元年(公元1086年)去世,追赠太师、温国公,谥号文正。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,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。直谏忠臣司马光秉性刚直,在从政中始终坚持原则,...
“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,为世人不能作之事。”清康熙年间,有一名书生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,流露出其心怀天下的宏大情怀。这名书生便是陈宏谋,从27岁入翰林院起,居官达48年之久,历12行省任21职,学者称其“任职时间之长,职务之繁,为同时代人所不能及”。他不忘少年时代的座右铭,勤勉政事,为民分忧,居官清廉,重视家教,有大儒之风,更有贤者之行。立志高远居官当事事从民生起见陈宏谋(公元1696年—1771年)出生于广西临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