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瑄(公元1389—1464年),字德温,号敬轩。河津(今山西省河津县)人。明代著名思想家、理学家、文学家,河东学派的创始人,世称“薛河东”。官至通议大夫、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。天顺八年(公元1464年)卒,赠资善大夫、礼部尚书,谥号文清,故后世称其为“薛文清”。隆庆五年(公元1571年),从祀孔庙,是明朝第一位获准从祀孔庙供后人祭拜的贤哲。在学问上,他清修笃学,自成一派,堪称一代之宗;在为官上,他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,直节不屈,...
古时有这样一句话:“伴君如伴虎。”意即在皇帝身边任职一不小心便可能惹祸上身。特别是肩负规谏皇帝、纠弹百官重任的谏官,如何在权力中枢永葆凛凛气节和磊落胸怀,坚持忠言直谏、不辱使命呢?或许,人们可以从北宋著名谏官刘安世(1048—1125年)的身上找到答案。《宋史·刘安世传》有载,他当面向皇帝汇报奏议、争论政事时,遇到天子盛怒也丝毫不惧,而是手执书简,静立一旁,等其怒气稍减,再行复奏。因此,刘安世被尊称为“殿上虎”...
韩愈(公元768—824年)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孟州)人,世称“昌黎先生”。在许多人心中,他是“文起八代之衰”的辞章巨公、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;也是正师道、弘儒学、从祀孔庙的百代之师。其实,他还是一位以“兼济天下”为己任、恪尽职守的清廉人臣。在广东阳山、潮州,韩愈勤政恤民、兴师重教的事迹有口皆碑,特别是他任潮州刺史仅半年多的时间,就留得了“赢得江山都姓韩”(赵朴初《访韩文公祠口占》)的吏治佳话。愈挫愈勇 阳山奋起贞元二十年(...
刘禹锡(公元772—842年),字梦得,祖籍河南洛阳,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政治家,是继盛唐之后唐诗又一高峰——“元和诗坛”的杰出代表。“永贞革新”失败后,刘禹锡频遭打压,命途蹇塞,屡屡因诗文获罪,使得“满朝官职独蹉跎”(白居易《醉赠刘二十八使君》),为官数十年大部分是在迁谪远州、郁悒失志中度过的。但他性格刚毅,无论流徙何处,均积极履职,或赈饥救灾、免赋减役,或兴教重学、济世安民。刘禹锡从多年的基层治理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吏治思想,...
“村外桃花春色满,桥头杨柳午阴清。当年廉吏今何在?三晋曾闻有颂声。”明国学者李学诗在《镇夷关怀江仁斋先生》一诗中提到的村子位于腾冲市清水乡镇夷关,而诗中盛赞的廉吏则是有着“江青天”之誉的清代腾冲进士江舻。少年求学展才华镇夷关原名合泽关,属腾冲元代古四关(马面关、镇夷关、猛连关、古永关)之一,位于腾冲市清水乡西北部,距腾冲城7公里。村落形成于明代,依山傍水,气候宜人。据史料记载,镇夷关村人由南京应天府迁徙而来,...
唐时英(1499—1576年),字子才,号一相居士,曲靖人。明代嘉靖八年(1529年)考中进士,被授山西平阳知县。进士侯一元修撰隆庆《平阳县志》曾经有过评价:“吾郡平阳明兴以来,令去而思者仅四人,王唐张彭。”其中的“唐”就是指唐时英,这是对一个地方县令的最高赞誉,而唐时英是4人中政绩最佳的平阳县令。革除弊政 兴修水利嘉靖十年(1531年),平阳时受倭寇侵扰,民不聊生。唐时英到任平阳后,见平阳县山清水秀,土地肥沃,但市井却十分萧条,...
在河南新密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廉吏,自汉设县治以来,在密县任县令的有近千人,而让老百姓称颂者却寥寥无几,杨炳堃属于其中的佼佼者。一代廉吏杨炳堃系浙江归安县(今湖州市)人,是晚清时期的一代廉吏,在密县7年(道光二年至八年),修水利,兴教育,整煤矿,化民风,政声著卓,使密邑大治。新密人十分感念他的恩德,称颂他为“民生县令”。后官至湖南布政使,他为官30余年,精明练达,表率有方,无论剿匪、平乱、治蝗、禁烟、赈灾还是安定地方,...
卢宗哲(1505—1574年),字浚卿,号涞西,明济南府德州左卫(今德州市德城区)人。嘉靖七年(1528年)考取乡试第二名,十四年(1535年)中进士,历官庶吉士、翰林院检讨、南京国子监司业、南京尚宝寺卿、南京太常寺卿、南京光禄寺卿,诰授大中大夫。明清德州卢家出过8位进士,卢宗哲是卢家第一位进士。少年聪颖 入翰林院卢宗哲幼时天分极高,聪颖异常,幼入乡塾,《四书》《尔雅》背诵如流,文章有奇藻,河间名儒庞清阅其文章倍加赞赏。后参加童子试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