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旭龄(公元1630—1687年),字元文,号敬庵,浙江钱塘人,祖籍安徽休宁,清代大臣,先后任监察御史、山东巡抚,工部侍郎等职,在职期间勤于政事,直言敢谏,体恤民艰,廉洁奉公,为百姓赞许。举善惩恶清顺治十二年(公元1655年),徐旭龄考中进士,先后担任刑部主事、礼部郎中等职务。康熙六年(公元1667年),徐旭龄被任命为云南道监察御史,后改任湖广道监察御史,担负分道行使纠察之重任。尽管品级不高,被监察的官员中任何一位都可能比他的官位要高,...
王贻德(公元1536—1615年),字师禹、号伸斋,明代广西全州县恩乡茅埠(今枧塘镇芳塘村公所茅埠村)人,王姓家族是当时全州县的四大望族之一。嘉靖乙丑(公元1565年)进士。任分宜(江西)知县,历任河南按察司副使,分巡河北,升云南按察使,晋云南布政使。王贻德以清节闻名,子孙登贤书(考中乡试)者凡六世不衰。居官清廉 刚正不阿嘉靖四十五年(公元1566年),王贻德带着父母妻子去分宜上任。赴任之初,他的父亲就对他说,为官要牢记三字:...
司马光(公元1019年—1086年),字君实,号迂叟,世称涑水先生,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(今山西运城市夏县)人。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(公元1038年)进士及第,累迁龙图阁直学士。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。元祐元年(公元1086年)去世,追赠太师、温国公,谥号文正。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,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。直谏忠臣司马光秉性刚直,在从政中始终坚持原则,...
“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,为世人不能作之事。”清康熙年间,有一名书生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,流露出其心怀天下的宏大情怀。这名书生便是陈宏谋,从27岁入翰林院起,居官达48年之久,历12行省任21职,学者称其“任职时间之长,职务之繁,为同时代人所不能及”。他不忘少年时代的座右铭,勤勉政事,为民分忧,居官清廉,重视家教,有大儒之风,更有贤者之行。立志高远居官当事事从民生起见陈宏谋(公元1696年—1771年)出生于广西临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,...
杨震(公元59—124年),字伯起,东汉弘农华阴(今陕西省华阴市)人。曾任丞相、太守、太尉等。为官清廉,不谋私利,始终以“清白吏”为座右铭,严格要求自己,“不受私谒”。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,路经昌邑,“暮夜却金”,拒收昌邑县令王密礼金,留下“四知太守”的美称。不受私谒 罢宴辞金在昌邑城的西南角上,原来有一个50米见方的土台子,叫做“辞金台”,也叫“四知台”。相传,这是人们为纪念东汉安帝时期的杨震辞金训徒而修筑的。...
周新,明代广州府南海县人,原名周志新,因明成祖朱棣常直呼其为“新”,因此他便以“新”为名,改“志新”为字。周新历任福建巡按御史、北京巡按御史、浙江按察使等职,从事刑事、监察、治安等工作。他善于断狱,因其铁面无私、耿直敢言、揭露时弊而被人称为“冷面寒铁”。周新去世后,其事迹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,在他曾任按察使的浙江,百姓更是将他拥立为城隍神,世代供奉祭奠。正直敢言 尽心辅佐据明人黄佐所著《广州人物传》记载,...
明代万历时期,万历皇帝御赐过“天下廉吏第一”的名号给一名官员,这个人就是薛文周。薛文周,陕西安定(今子长市)人。薛文周的一生以“清廉”二字贯穿始终。据清道光年间的《安定县志》记载,薛文周自幼便有整顿天下风气之志,把海瑞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。当地的县令非常欣赏他,觉得他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,便让他跟在自己身边学习,以便于时常指导他的学业。就这样,薛文周的学问大有长进,20多岁便考中了进士。勤勉施政 廉洁守节薛文周被任命的第一个职位是山东潍县(...
阮元(公元1764—1849年),江苏扬州人,字伯元,号云(芸)台。阮元一生著述宏富,治学领域涵盖经学、金石、校勘乃至天文、历算、舆地、诗文等领域。在仕途上,阮元青年早达,活跃于乾隆、嘉庆、道光年间的政治舞台近半个世纪之久,被称为“三朝阁老,九省疆臣”。作为学者型官员,他将穷幽极微、求真务实、经世济用的治学原则贯穿从政生涯,宦迹所到之处均勤政廉明、治绩斐然,被道光皇帝称赞为“极三朝之宠遇,为一代之完人”。严查亏空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