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彦博(公元1006—1097年),字宽夫,汾州介休人,自幼年时起便聪颖过人,21岁进士及第,一生历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出将入相五十余载。史称:“公忠直亮,临事果断,皆有大臣之风,至和以来,共定大计,功成退居,朝野倚重。”勤以致学 严于律己童年时代的文彦博机敏好学,严于律己。他经常准备个小罐子,做了好事就放进一颗红豆,做了坏事就放进一颗黑豆,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,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,磨砺身心,修身养性。...
面对钱财,一个人该持什么样的态度?《钱氏家训》有云:“持躬不可不谨严,临财不可不廉介。”意在劝诫子孙后代,做人当自律自持,不为物惑,对钱财不贪求、不妄取,坚守住名节操守。临财当廉介,清白传家久。以这样的家训教育子弟,在历史上不止钱氏一族。宋代朱熹在《朱子家训》中说:“临财欲其勿苟,见利欲其勿争。”意思是面对钱财利益,不能随心所欲,不是自己的,一分一毫都不能妄取、争夺。明代汤显祖在《文昌汤氏宗谱·家训》...
古人说:“胸中正,则眸子瞭焉;胸中不正,则眸子眊焉。”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,首先要从政治上看,才能看得更明白。————《反腐败斗争是党自我革命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》(《论党的自我革命》) 在《孟子·离娄上》中,关于如何评价一个人,孟子提出:“存乎人者,莫良于眸子。眸子不能掩其恶。胸中正,则眸子瞭焉;胸中不正,则眸子眊焉。”即一个人的眼睛是最能表现其内心状态的,当心地纯正时,眼睛就明亮,...
在浙江省衢州市区钟楼底,有一个著名的文化地标——赵抃祠。赵抃祠始建于宋咸淳四年,其后几经迁移。明万历年间移至现址。现存的赵抃祠为清道光十二年所建,祠内有局部复原的苏轼《表忠观碑》,悬挂着道光年间衢州知府谭瑞东书“天下第一流人”匾额,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、省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。赵抃祠是为纪念衢州古代著名人物赵抃而建。《宋史》中,赵抃与包拯同传,堪称“旷代廉吏”,去世后被视为典范祭祀。2022年12月,赵清献公祭祀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...
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败由奢。”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,道出了勤俭同治国与治家的关系。勤俭是治国兴国之道、治家兴家之宝。在许多先贤名人的家规家训中,都写有勤俭持家的内容。诸如“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”的教诲,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”的训诫,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的提醒,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,其中蕴含的治家兴家道理,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。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,...
张立道,字显卿,其先陈留(今属开封市祥符区)人,后迁居大名,元世祖忽必烈贤臣名将之一。在至元十年(1273年)至大德二年(1298年)间,曾任大理巡行劝农使、临安广西道宣抚使、汉中道肃政廉访使、陕西行台御史、云南行省参政。张立道忠勇刚毅,为政清廉,体恤民生,稳定边疆,尤其为推动云南农业和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。平定叛乱至元八年(1271),云南政局动荡,三十七部都元帅宝合丁企图割据云南,与王府尚书阔阔带沆瀣一气,密谋篡夺王位。...
据《北史》卷三十八《裴侠列传》记载,裴侠是北朝河东解人,祖父裴思齐是秀才出身,官拜议郎;父亲裴欣官至西河郡太守,赠晋州刺史。文武双全当时民间流传:裴侠小时候就“志识聪慧”,聪明程度远远超过同龄儿童。西魏大统三年,裴侠带领乡兵参加了由西魏大将宇文泰(即后来的北周太祖周文帝)指挥的“沙苑”战斗,裴侠在战斗中冲锋陷阵,勇往直前,受到了宇文泰的夸奖,称其“仁者必勇”。裴侠原来的名字叫“裴协”,后经宇文泰建议,...
明代洪应明所著《菜根谭》有云:“醲肥辛甘非真味,真味只是淡;神奇卓异非至人,至人只是常。”意思是说,烈酒、肥肉、辛辣、甘甜不是真正的美味,真正的美味是清淡。事物的表象或许炫目、浓烈,而回归到本质往往是平淡朴实的。饮食和做人,皆同此理。“淡”是健康的生活方式。饮食清淡,不浓不腻,则五脏各安,始得长久。清代美食家李渔有云:“馔之美,在于清淡,清则近醇,淡则存真。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,失其本性。五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