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正不阿万历十七年(公元1589),28岁的袁可立考中进士后即被授职苏州府推官。就财政税收而言,苏州是当时天下第一大府,推官虽说只是正七品,却担负“理刑名,赞计典”的重责,除主管刑狱、审理案件之外,还参与对辖区官吏每3年一次的政绩考核。苏州“府吏胥徒之属善阴阳,上官百相欺骗”(董其昌语),要对付这些老奸巨猾的属吏,对初涉官场的袁可立来说并不容易。所谓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袁可立没被眼前的困难吓倒。那些奸猾的胥吏以为袁可立年少可欺,...
保山历史名人堂坐落于太保山西麓,这里陈列有300多位保山本地历代名人,他们或德高望重,或忠勇仁义,或匡时济世,都曾给当时社会以重要影响。入列名人堂“大成厅”的人物,都是德望或勋业或著述对当时及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名人,郑纯就是其中之一。郑纯,字长伯,广汉郡郪县(今四川三台县郪江镇)人,出身于殷实之家,幼年勤学,以“乡举里选”入仕,为人谦和公正。推行廉政 革新吏治东汉永平十年(公元67),朝廷将洱海周围3个县和澜沧江两岸原属哀牢国的比苏、...
端阳花街是保山的一大盛会,相传这一延续了数百年的盛会起始于被世人称为“南纪之英哲”的张志淳。才能卓越 爱花近民张志淳(公元1457—1538),字进之,号南园,云南永昌(今隆阳)人,世称张侍郎,明代中期名臣、名士。明成化二十年(公元1484)进士,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(三品)。告老回家后潜心著述,是明代云南最为著名的学者,主要代表作有《南园漫录》及云南最早的地方风物志《永昌二芳记》和诗文论著80余卷。张志淳在世时被人称为“...
被誉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曾国藩,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。他在军事、政治、思想等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角色。农家出身的曾国藩以一介文人的身份在朝堂上叱咤风云,在晚清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下,他还能全身而退,建功立业,被封为一等毅勇侯,以一己之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探索曾国藩的一生,最重要的有两个字,那就是“勤”与“廉”。曾国藩天资笨拙,但他勤学苦读,脚踏实地做事。他认为成大事者需“五勤”...
“古之遗直”是孔子对晋国叔向的评价,见于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。孔子列举了叔向的3件事,称他“三言而除三恶,加三利”。立身廉直叔向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政治家,复姓羊舌,名肸,字叔向,食邑在杨(今山西洪洞),故又称杨肸。叔向博学多才,善于辞令,常参与重要的政治与外交活动。他品行正直,尽忠辅国,倡导清廉为官,以民为本,崇尚礼治和德治,不仅在晋国有很高的威望,而且声名远播各国,与郑国的子产、齐国的晏婴齐名,是当时著名的智者。...
在古代,书香门第中祖孙皆为官十分寻常,但两人先后在同一地为官且都留下清名的却不常见。400多年前,姚如松、姚诚立祖孙从老家山西先后来到陕西洋县为官,接力书写了一段勤政爱民的官场佳话。姚如松是明嘉靖年间的一名岁贡生。明代从地方学校推荐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贡生,贡生种类颇多,有常规的岁贡,也有逢国家发生喜事而特别在岁贡之外加开的恩贡等。嘉靖十八年(公元1539),姚如松到洋县担任县丞一职。县丞仅次于县令或知县,...
在保山历史名人堂乡贤厅内,刻着这样一句碑文:“边臣不识金铜像,使者新降铁甲郎。”这是元代朝廷监察御史吏所作的诗句,称赞罗文节防贪拒腐的护身衣坚如钢铁。罗文节(约公元1284—?),江西吉安人。曾任元代大理金齿宣慰司(治所设保山城)司吏、云南行省掾吏,后官至泸州同知(知府的副职,正五品)。家学渊源 廉洁正直罗氏是江西望族,自唐肃宗年间迁居庐陵,家族人才辈出,几乎每年都有子弟通过科举入仕,官袍玉带相继传承,在乡里享有盛誉。...
张养浩(公元1270—1329),字希孟,自号“齐东野人”,晚号“云庄老人”,籍贯山东济南。张养浩自幼以拾金不昧、勤奋读书而闻名乡里,先后被荐举为学正、礼部令史、御史台掾属,授堂邑县尹。元武宗至大年间,拜监察御史,因直言劝谏忤逆丞相被罢。元仁宗时,任中书省右司都事,累迁礼部尚书。英宗即位,改中书参议,未几辞归养亲,所居“云庄”。元文宗天历二年(公元1329)四月,关中大旱,张养浩复仕,为陕西行台中丞,七月因操劳过度逝世,...